景观设计
水如何塑造人类的社会与历九游娱乐史景观
九游娱乐《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印]苏尼尔阿姆瑞斯著,王庆奖、朱丽云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定价:98元
文明依河而生,人类逐水而居。亚洲拥有全球34%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喜马拉雅山脉水系是诸多跨境大河的发源地,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一起孕育了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文明。
这个由河、风、海同构的气象体系,其鲜明特征是季节性降雨。阶段性的降水决定了以上文明需依赖农耕的生存模式九游娱乐,也决定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利用和改造水源的社会活动,而人类几千年来的活动又形塑了河流两岸的地质与历史景观。
由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尼尔阿姆瑞斯撰写的《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叙述了一段人与水既抗争亦依存、既建设亦破坏的历史。
处于亚洲季风系统中心的印度每年受雨、旱两季影响,水资源呈现地区的不均衡性和极端的气候性,水源直接决定着粮产与人口续存,因此无论是古代的莫卧儿帝国、19世纪的英殖民时期还是现代的印度,水源与水利都是这片古老大地上永恒的叙事主题。
作者运用技术史、气象史的范式,描绘了19至21世纪各个阶段,印度围绕治水进行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发展、文化观念、民族意识形态构建等社会图景,当中内嵌亚洲近代的殖民与反殖民历史,以丰富的观察视角描绘人与自然九游娱乐、技术与观念如何构建文明与气候的联动机制。
印度现代的水利工程与研究发轫于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为了提高印度的生产力九游娱乐,“使其更充分地融入正在形成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中,也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印度的自然资源,以满足英国的工业化需求”,英国人于19世纪30年代在印度兴建了一系列水利、运输工程,如恒河运河、水坝、桥梁、铁路及配套的港口等。
这些大型基建改变了19世纪印度的自然景观,塑造出新的城市面貌,同时促进了印度的气象、环境科学事业的繁荣。
英殖民者治水的思想是以“利润”和科技为核心的近代资本主义价值观,虽然为印度水利史注入了现代化的色彩,但以“利润”为主导的生态资源掠夺才是其最重要部分。
因而在19世纪末由厄尔尼诺气候引发的印度大饥荒中,英殖民政府原本有许多应对的救灾措施,却没有及时给灾民应有的救济,并任由物价飞涨,让灾情加剧,最终导致几百万人死亡。最终这场天灾人祸演变为道德和政治危机,让英国逐渐丧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九游娱乐。
同时,印度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大量本土学者、工程师开始深入研究印度的气象、水资源危机,他们强烈意识到水在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亚洲是一片由水域连通的大陆,水资源本质是在季风调节下由雨、河、岸、海、大气同构的整体性气候系统。这种整体性又带来了什么,这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主题。
作者以环境政治学的视域,从地缘政治、经济策略、流行文化、农业、生态科学多个维度,分析了亚洲的水利工程竞争所带来的历史景观与生态危机。
在20世纪亚洲国家的崛起过程中,强烈的独立意识令国界的划分更加清晰、坚固,然而这些政治版图与河流、山脉的天然地理版图并不兼容,国与国之间为控制水源产生的竞争、博弈因此加剧,气候、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亦受到人为的切割与挑战。如20世纪中后期,印巴两国围绕水源争夺引发了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
进入21世纪,得益于农业集约化生产,亚洲各国渐渐摆脱长久以来的粮食短缺困扰,但集约化生产需抽取大量地下水灌溉以保证产量,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及沿海城市的不断下沉。
从这段亚洲水利现代化发展史中,能照见英国环境史学家伊懋可所说的“受环境制约的技术锁定模式”。
这种以科技为工具所进行的社会发展活动,包括工业化与资本主义扩张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制约,被生态哲学视为现代性危机之一,也是本书作者的水利史、环境史写作的重要出发点。
阐明国家竞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在塑造生态气候中不可抗拒的作用的同时,作者以水的跨界、各国处于同一气候系统下,彼此的水域、生态、历史、当下及未来都存在着“遥相关”的天然属性等特征,设想和构建亚洲各国团结合作的可能性。
在书的结尾,他呼吁各国尽快开展如气象、水文的信息数据和技术交流,气象变化模式的规律研究及应对措施等环保领域的合作,以应对未来的生态生存危机。
在全球气候危机的时代语境下,该书称得上是一部视野恢宏、立意深刻的作品。它围绕水铺开的印度现代史进行梳理,为人们搭建了一处独特的观察坐标,能从更大跨度的时空、更多元的学术领域认识和理解印度及亚洲近现代史中诸多的经典议题。
同时亦显示出环境、气候与人类社会的诸多结构性因素政治、生产、税收、思想观念等相互作用九游娱乐、彼此形塑的深刻关系。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水利从来都不只是技术和科学问题,水源管理和分配的理念深受文化价值观、正义观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人类的思想史塑造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亦塑造着人类的社会与历史图景。